鸿海集团

海德格尔说,语言是存在的家。

造作是一种能力、一种活动,有时间性。天地间的事物各各不同,但又有各种联系,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。

鸿海集团

若论其生,则俱生,太极依旧在阴阳里。朱子运用了逻辑推理,也有其本体论的承诺,他是以理为存在本体。不过,从他的基本观点看,应是后者。就此而言,则有是气则必有是理。另一方面又很重视本质即形而上学的问题。

至于用微与显说明体用关系,并不是说,在显现的现象背后,隐藏着不可知、不可求的本体,而是说,本体无形无象,故隐而不显、微而不著。理气论可以说是朱子哲学的基本理论,而一个世界还是两个世界的学说则关系到朱子哲学的基本性格。当时有人建议他,放弃其学说,以免遭祸。

[5]《朱文公文集·白鹿洞书院揭示》卷七十四,第2页。孔子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,提倡有教无类,以六艺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,又一说指六经)为教学内容,方法则灵活多样,尤以启发式为主。书院开始于唐代,其功能一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,二是作读书休闲之用。朱子于1175年在福建建阳建成云谷晦庵草堂,与蔡元定所建立之西山精舍遥遥相对,二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。

【提要】通过追溯中国书院文化的起源与流变,揭示书院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。在考亭书院,则著成《孟子要略》《韩文考异》《书集传》《楚辞集注》《楚辞辩证》《仪礼经传通解》《周易参同契考异》等多部著作。

鸿海集团

儒家有道统与治统之说,认为道统是治统的指导思想,书院则是维护道统的重要阵地。随着理学向韩国、日本等东亚国家的传播,书院制度也同时传到这些国家,成为儒学教育的重要阵地。仅朱子讲学的书院,就有五十多所,遍布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湖南等地。学者们进行交流,书信往来是重要形式,但也进行直接交流。

政治改革家范仲淹从政时,便设置学官,胡瑗等人则以明经、政用设科讲学。明朝以后,朱子理学及其著作正式传到韩国,被称为韩国大儒的李退溪,便在陶山书院教授朱子学,并写出了许多有特色的著作。二是一部分文人学士在山林之间筑起书屋,作读书休闲之用。他们的思想,也由此而扩大其影响。

从二程洛学到朱子闽学,经历了四代传授过程,其间都有书院相随。东汉末年,发生党锢,有些清流受到迫害,曾发生过太学生集体请愿之事,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。

鸿海集团

立志之志也可以解释成孔子所说志于道之志,道就是内圣外王之道,从更深的意义上说,就是天人合一之道。战国时期,孟子等人都是采取这种方式教学的,其规模则越来越大。

[2] 班固: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,第2512页。他们在书院著书立说,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,创造出许多有价值的精神财富。这说明,学术见解虽然不同,但是并无门户之见,学术是开放的,不同见解是能够沟通的。此外,很多思想家正是在书院完成了他们的专门著作。朱子不仅是集大成的思想家,而且是对书院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教育家。其中,五教之目即五伦,是德性伦理,以人性为基础。

所谓人文教育,就是使人成为人,进而言之,是使人成为君子、贤人并以圣人为最高目的。虽然,元代以后,特别是清代以后,书院以科举取士为目的,以四书五经,特别是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为考试标准,但是,教育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。

魏晋时期,太学依然存在,但学术风气发生了变化,出现了玄学,大畅玄风,也就是清谈之风,道家学说(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新道家)得到发展。孔子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,但并未建立书院制度,他是在自己家开门教学的。

有些书院,由于影响巨大,受到朝廷的重视,由皇帝加以钦定,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,但书院的建制和教学仍按自己的学规办事,因此,基本上仍属私立大学或学校。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,与儒家并称显学。

但是,在传授经典的过程中,形成以经师为首的家学,此家字是指专门之家即专家,不是家庭之家。书院就是担负这一使命的。他们有严格的师承关系,也有相对的独立性。记录可能有出入,但其基本内容是可信的。

随着儒学运动的进一步发展,讲学之风大兴。后来,韩国出现了儒教,就是以乡村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。

注释: [1] 班固: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,中华书局1983年版,第2523页。政治体制沿袭了秦制,但是,儒学的命运却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
但是,中国的书院在人文教育方面,取得了重大成绩并做出了贡献。在众多书院中,朱子为白鹿洞书院所写的揭示即学规,具有代表性。

但是,还不能称之为书院。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,改变了汉代的征辟、乡举里选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,通过考试从知识分子中选拔人才,书院也就应运而生。此外,他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,到处游说,所到之处,都有学生跟随,随时都进行教学。在古代西方,大学属于教会,以实现上帝的意志(奥古斯丁)为终极目的。

朱子说过:夫朝廷之事,则非草茅所宜言,而师生相遇之诚意,亦不当数见于文字之间也。二 书院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,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的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发展,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这与后来的注入式教育和程式化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(清代出现的八股文,则变成了程式化教育,这是一种流变)。至于朱子读书、讲学或题字、题词的书院就更多了,仅武夷山,由于朱子生活、学习、讲学、著述的时间最长,据统计,宋明以降,书院遗址就有45处之多[3],被称为道南理窟。

这些书院,以讲授儒家经典为宗旨,与佛教寺院形成鲜明的对比,成为复兴儒学的重要阵地。到北宋中期,理学正式形成,以地域为名称的学派也先后建立,周敦颐的濂学、张载的关学、二程的洛学、苏轼父子的蜀学,相互响应。

相关推荐